第五章 英译者对《庄子》文本整体审美意象的接受研究——三个译本的个案分析。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源于对原文的理解,心目中有一个建立在整体意义上的意象。这个整体意义上意象传译的差异导致了译文风格的不同。纵观目前出版的《庄子》二十四种英译本,本研究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来说明英译者对原文的三种不同接受方式而导致译本“味”的迥异。第一,科学理性审视下的《庄子》,以葛瑞汉译本为代表;第二,实用理性诠释下的《庄子》,以冯友兰译本为代表;第三,审美感应观照下的《庄子》,以莫顿译本为代表。
结语 总结《庄子》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对审美意象的接受,并对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建议:一、重视中国文学典籍英译中审美主体的接受研究;二、在挖掘古汉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尤其是汉译英理论;三、中华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应树立动态整体观。
二、研究意义
(一)《庄子》英译美学研究的尝试
从1881年巴尔福的《庄子》英译本出版至今,《庄子》的英译已走过将近一百三十年的历程。然而,从美学角度对《庄子》英译进行的系统研究还未曾有过。现阶段对《庄子》英译的研究有零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术语翻译、人名翻译、词法句法、篇章顺序等形式系统的讨论,而对翻译过程中非形式系统——诸如情与志、意与象传译问题的讨论一概阙如。后一种研究属于翻译的表现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走出国门,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